环境商会骆建华:水处理产业商业模式在我国发展的现状与机遇
来源/作者:阁林环保    发布时间:2014-10-24    浏览次数:

面对我国当前严峻的水环境保护形势,面对地方政府资金匮乏,而市场资金富余的背景,中国开始大幅变革环保思路、创新商业模式。那么,水处理产业企业如何实现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紧抓发展机遇?本期《水工业市场》杂志专题邀请全国工商联环境商会秘书长骆建华就相关问题展开发表看法,以期为我国水处理产业商业模式与技术创新提供有益思路。

水工业市场:目前,我国水处理产业的商业模式在中国实施的情况如何?

骆建华:大家知道,现在有两个词很时髦,一个是第三方治理,一个是PPP模式。搞第三方治理,最初的动机并不是说给环保产业带来大的新的市场空间,而是着眼于中国的环境现状,现在中国无论是空气、土壤还是水,污染已经到了危机的阶段。在水危机方面,我国已经花了20年的时间“治水”。从1994年开始,国务院开始治理“三河三湖”。但现在看来,只有局部取得了成绩,即辽河流域开始“摘帽”,但是其他流域,包括淮河、海河,还有过去污染不严重的黄河,目前情况不容乐观。这样的环境污染状况使老百姓的身体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例如在淮河流域,2004年、2005年癌症发病率比其他地区要高很多。这个根源在哪儿?我觉得就是我们的工业污染治理根本没有控制住。没有控制住的原因有很多,比如执法不严,比如技术落后,但更多的是很多工业企业的偷排漏排、违法排污。那么我们搞第三方治理最大的动机就是阻止或者根除这种偷排漏排、违法排污,改善我们的环境,附带地把我国的环保产业打开更大的市场。

十八届三中全会已将“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写入全面深化改革决定,这是环境管理制度的重大创新。推行第三方治理有三个好处:一是提高工业的治污效率,企业把治污的事交给环保企业治理,等于是花钱买服务,自己专心经营生产即可;二是增强政府的执法效能,环保部门过去要看着千家万户排污企业,看不过来,现在只要看住上百家环保公司就行了;三是降低环境风险,排污企业对治污不在行,而且有违法排污动机,专业化治理以后可以大幅提高治污效果。

然而,在现行法律框架下,第三方治理还存在诸多障碍:一是追责障碍,原来企业违法或超标排污,或有突发性事件,责任很明确,就是谁产生污染物谁负责,但由环保公司帮忙治理,一旦发生以上情况如何追责?如果责任转移不到环保公司头上,排污企业也没有积极性,因此建议未来相关法律法规修改时,应当把“谁产生污染物谁负责”改为“谁排放谁负责”;二是第三方治理还面临税收障碍,企业请环保公司来治理,需付给环保公司费用,就要征税,无形中提高了企业成本,建议在政策设计时减免税收;三是第三方治理面临融资障碍,环保企业投资所需要的资金从哪里来?过去环保公司做市政业务时靠土地和厂房做抵押向银行贷款,现在给工业企业做污染治理,工业企业的土地没法拿去抵押,融资就发生了困难。因此,第三方治理污染常常伴有经济风险,但融资困难使得环保公司在出现经济风险时,难以通过融资渡过难关。为此,建议设立国家环保基金,给工业企业治污提供贷款,并辅以减免增值税等办法,使第三方治理在机制上更完善,更具可操作性。

为促进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推行,我们环境商会多次向相关部门提交关于推进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的建议。现在中央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办公室把这项任务委托给国家发改委,国家发改委也委托环境商会做第三方治理方案的第一稿。经过一、两个月的努力,这个方案已经非常成熟,由此前的以理念呼吁、优势宣传为主,完善为模式推行的基本思路、流程、推动障碍和建议等,同时对国内先行经验和问题进行了初步总结。目前这个方案已经由国家发改委报送国务院,有望在近期出台。方案里有很多新的政策,对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推动污水垃圾处理,推动工业污染治理都有积极的作用。

除了“第三方治理”,另外一个时髦的词就是“PPP模式”。应该说在环保这个领域,PPP模式是相对成熟的一种模式,从2002年开始,在环境技术实施领域,包括污水垃圾处理领域,我们已经搞了BOT、BT等很多特许经营模式,那么这些实际上都是PPP模式的一种。在市场化改革的背景下,发展PPP模式已经不是权宜之计,而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如今,PPP模式正在得到财政部等部委的支持,试点在不少地方展开。截至目前,PPP模式在全国污水处理厂的覆盖范围接近一半。由于PPP项目费用来自向社会收取的环境服务产品费用和地方财政,考虑到中西部地区人均收入低,征收的污水垃圾处理费标准低,收缴率不高,不足以支付环境服务费用等因素,国家财政应考虑设立专项资金,对中西部地区污水垃圾运营企业,按照实际处理量进行补贴或奖励。同时,对县及县以下乡镇尚未开征污水垃圾处理费的地区,应由中央、省、市三级财政给予补贴。

水工业市场:中国环保行业和水务产业存在哪些机遇和挑战?

骆建华:环保行业未来有三个大的趋势,一是市场从市政走向工业。工业污染的治理未来市场非常大,而且现在也是一个难点、短板,可以说是一个新的市场;二是产业形态从工程制造业走向环境服务业。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可能不会再延续,将来更多的可能是维护与升级改造,如何去发展环境服务业,从过去重投资轻运营,转向以运营为主;三是从国内市场走向国际市场。

从企业发展大的趋势看,首先,行业的并购进一步加剧。环保行业正在从“春秋战国”时代,走向“秦汉一统”时代,每年并购的案例增加非常快。其次,企业开始搞行业多元化。从过去单纯搞水务、垃圾处理,有些企业开始向电池、新能源、交通等公用服务业领域扩张。还有就是融资渠道多元化。比如采用上市、发行企业债,与国外大的环保公司合资办企业等手段。

环保行业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有几个短板需要克服:第一个是产业集中度不高,“满天星斗不见月亮”。大家看到环保很热,都来从事这个领域,很多省份已经把环保产业看作自己的支柱性产业,成立了很多公司,据环保部统计大概有近三万家。这么多公司,企业产值过百亿的不多,基本都是在几十亿左右徘徊。而国际大公司威立雅、苏伊士这些环保企业的产值甚至抵得上我们整个国家的环保产值。再比如我国城镇污水处理厂有3000多个,运营主体达到1000多个,比较分散,而英国虽然国土面积比我国小,但整个国家运营主体的水务公司仅3个。目前中国的水务市场已经饱和,项目规模都很小,在1万吨左右甚至几千吨的都有。第二个是技术储备还不够。未来对工业污染治理的竞争优势还不明显。第三个就是人才短板。未来要去资本运作、企业并购,这方面的人才会比较缺乏。

无论从人口规模还是工业规模来看,应该说中国的环保市场是全世界最大的环保市场,肯定会有很大的机会。而要促进中国环保行业的发展,我认为最根本的还要靠几个要素:一个体制一个机制,一个资金一个技术。前几年,我国放开市场是对的,让国外一些大公司,如法国的威立雅、美国的GE都进来了,带来了好的环保技术、环保理念、运营经验、融资办法,这些都对提升中国环保行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资本运作水平有好处。对于国内企业而言,今后应在三方面下工夫:一要瞄准市场。不光要瞄准中国市场,更要瞄准国际市场;二要加强技术储备;三要加强人才储备。

水工业市场:对于未来20年中国环保行业及水务产业的发展,您有怎样的希望、期待和展望?

骆建华:希望尽快大力推行环境污染的第三方治理,阻止甚至根除偷排漏排、违法排污的现象,改善我们的环境,附带地把我国的环保产业打开更大的市场,使环境治理或者环保产业发展好变得更好,难变得不难。

来源:水工业市场